在通用型人形機器人普及並大規模應用於產線之前,當下真正引領製造業與服務業變革、串連數位與物理世界的關鍵,則是「協作機器人」。
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突破,以及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從科幻走進現實,全球產業自動化的腳步正邁入一個全新紀元,其變革速度與深度已超越傳統工業4.0的範疇。當我們能用自然語言指揮機器、當機器人擁有與人類相似的形態時,「自動化」的定義也將被徹底改寫。
然而,在通用型人形機器人普及並大規模應用於產線之前,當下真正引領製造業與服務業變革、串連數位與物理世界的關鍵,則是「協作機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 Cobot)。這些為人機協作而生的機器人,正深度融合虛實整合(Cyber-Physical Integration),同時逐步導入AI技術,不僅重塑了生產模式,更為應對少量多樣、極致客製化的市場需求,帶來了更多的製造彈性與可能性。
協作機器人的市場規模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研究資料,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在2021年已達到13.5億美元,並預計在2028年將飆升至163.8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42.7%,顯見協作機器人正處於高速成長的階段。
而這股強勁的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中小企業對於自動化的高度需求,其主因為全球人口的老齡化和少子化,所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另一方面,由於協作機器人極高的投資回報率(ROI),也吸引了製造商不斷的導入。
中國:中國2023年的市場規模已超過人民幣14.8億元。受惠於政府對自動化和智能製造的大力推動,以及製造業、電子、汽車和物流等行業的旺盛需求,預計到2028年,中國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人民幣70億元。
美國:2024年美國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 6.265億美元,預計到2034年,該市場將飆升至126.1億美元,這主要是由於對物料搬運領域的需求增加以及建築業的蓬勃發展。美國市場的特點在於其領先的技術創新能力,尤其是在軟體開發和人機協作的易用性方面。此外,中小企業對自動化解決方案的採納率不斷提高,也成為推動市場增長的重要力量。
歐洲:歐洲2023年市場佔有率超過33%。若以2025年的預測數據來看,歐洲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6.356億美元。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工業大國是歐洲市場的主要貢獻者,尤其是在汽車製造和金屬加工等領域,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已相當成熟。
臺灣市場雖小 位居供應鏈要角
雖然臺灣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但卻位居全球供應鏈的要角,以提供主要的零組件為主,從上游的伺服馬達、減速機等關鍵零組件,到中游的機器人本體製造與控制系統等。目前,協作機器人在臺灣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電子業、金屬加工業等製造領域,協助進行零件組裝、取放、檢測等任務,以應對高精密度與高產能的需求。
近期,臺灣產業界更成立了「臺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目標在2030年將AI機器人整體產值推升至兆元規模,其中協作型機器人將會是重要的一項。這個新的聯盟的成立除了顯示從政府到產業界的共識外,也反映了臺灣正積極整合其在半導體、精密機械與ICT產業的既有優勢,期望在下一波智慧機器人革命中搶佔關鍵地位。
AI時代 協作機器人要如何協作?
協作機器人,顧名思義,是為與人類在共同工作空間中進行近距離互動而設計的機器人。相較於傳統工業機器人被固定在安全圍籬內,協作機器人具備先進的感測器與力回饋控制,一旦與人發生碰撞便會立即停止,確保了人機協作的安全性。
這項特性使得協作機器人能輕易地被導入現有產線,填補了全手動與全自動化之間的空缺。企業可將重複性高、具危險性或需高精度的任務交由協作機器人執行,而人力則可專注於更需要經驗、判斷力與創造力的複雜工作,實現「人機共舞」的最佳生產效益。
應用趨勢(一):虛實整合,打破物理疆界
虛實整合,特別是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以及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等技術的成熟,正為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帶來革命性的改變。這不僅是單純的技術疊加,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員與機器人互動、管理及應用的方式。
其主要的核心在於操作介面與控制系統的革新。首先,它能達成更直觀化的操作與遠端監控。透過AR技術,操作者能以更直觀的方式編程。工程師亦可從遠端即時監控產線,實現跨越地理限制的「遠端臨場」。
再者,則是可以實現沉浸式訓練與安全模擬。藉由新技術,員工可在零風險的VR虛擬工廠中接受操作訓練,熟悉各種標準作業程序與緊急應變措施。
至於數位孿生(Digital Twin),則允許使用者在虛擬世界創建實體產線的數位分身,進行部署前的模擬與壓力測試,找出潛在瓶頸,並在產線運行後進行預測性維護。
在今年的COMPUTEX展會上,臺灣的達明機器人(Techman Robot)便攜手NVIDIA,展示了結合AI協作機器人與數位孿生技術的智慧檢測解決方案。他們利用NVIDIA Omniverse平臺,先在虛擬環境中完整模擬、規劃智慧工廠的佈局與產線流程,並訓練AI模型。完成後再將最佳化的方案快速部署到實體的協作機器人上。
這種「先模擬、再實施」的模式,體現了數位孿生的優勢,能大幅縮短導入時間並降低錯誤風險。
應用趨勢(二):AI驅動的自主進化

圖二 : 達明機器人攜手NVIDIA展示AI協作機器人與數位孿生智慧檢測方案。(source:達明) |
|
除了虛實整合,人工智慧(AI)更是驅動協作機器人未來發展的核心引擎。透過深度學習與電腦視覺,協作機器人將可以跳脫從事單純重複工作的低階工作者,而是擁有簡易自主感知、判斷與決策的「智慧夥伴」,應用於更複雜多變的任務。
而這種整合AI技術的新一代協作機器人,便非常適合用於高階製造,以及傳統工業升級方面。
以半導體製造為例,臺灣工研院(ITRI)所發表的「高擬真AI協作機器人」,便計畫導入放電加工設備商,用於建立智慧化的電極檢測方案。透過AI視覺的精準判斷,取代了過去的人工檢測,預估可提升15%的良率,強化在航太與高階零組件供應鏈的競爭力。
而在重工業領域,針對造船業勞力密集且技術要求高的焊接工作,達明機器人也與臺灣國際造船(臺船)、美商AMET合作,開發AI焊接協作機器人。透過AI視覺辨識複雜的焊道,機器人能自主生成焊接路徑,不僅提升了大型船體的焊接品質與效率,更改善了焊接工惡劣的工作環境。
醫療領域則是協作機器人另一個備受重視的市場。在醫療前線,為解決護理人員短缺與高壓的工作負荷,多家機構正導入協作機器人,像是臺北榮民總醫院(北榮)啟用了「減勞加護人機協作」設備,在負壓隔離病房中,由自主移動機器人與協作手臂負責藥品、檢體等物料的自動化配送。不僅大幅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奔波勞務,更降低了他們在高風險環境中的感染機率。
鴻海(Foxconn)則與臺中榮民總醫院(中榮)合作研發的護理協作機器人「Nurabot」,能在護理站與病房間移動,協助遞送藥物與檢體。透過AI技術,機器人能理解指令並與醫療系統對接,目標是將護理師的時間歸還給更需要專業判斷與關懷的照護工作上。
結語
從上述案例可見,協作機器人正藉由虛實整合與AI技術,從單純的生產工具,進化為連接物理世界與數位世界的智慧節點。展望未來,隨著5G、雲端運算與邊緣運算技術的普及,機器人之間的協同作業將更加緊密,形成更高效的自動化生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