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wkceg"></li>
<rt id="wkceg"><delect id="wkceg"></delect></rt>
<bdo id="wkceg"></bdo>
<strike id="wkceg"><acronym id="wkceg"></acronym></strike>

  • 帳號:
    密碼:
    智動化 / 文章 /

    臺灣AI機器人聯盟成立的啟示
    兆元產業的號角
    [作者 籃貫銘]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 [2789]

    從一場在晶華酒店揭開的產業序幕講起。2025年7月22日上午,臺北晶華酒店冠蓋雲集。這一天,副總統蕭美琴、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等多位政府官員現身聚首,更多的產研界重要領袖也紛紛列席。在鎂光燈下,「臺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正式宣告成立。這不僅是一個單純新聞發布會,而是一聲號角,宣告臺灣決心將其賴以自豪的半導體與資通訊(ICT)實力,灌注到一個全新的領域:AI機器人,目標是打造繼半導體之後的下一個「兆元產業」。



    圖一 :  AI機器人大聯盟成立大會合照 (source:TAIROA)
    圖一 : AI機器人大聯盟成立大會合照 (source:TAIROA)

    這個聯盟由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機械公會、電電公會等六大核心公協會發起,並集結了工研院、資策會等臺灣重要的研究法人,以及和大、上銀、東元、達明等橫跨精密機械、零組件到系統整合的十數家指標性企業。大家的目標一致,就是要協力打造出國產的AI機器人。


    時代的必然:為何臺灣必須進軍AI機器人

    臺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的成立,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多重內外壓力交織下的必然結果。因為這股趨勢「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其背後動機,源於深刻的社會變革與迫在眉睫的國際競爭。


    內部壓力:人口結構變遷下的剛性需求

    持續的少子化與高齡化,無疑劇烈衝擊著勞動市場。傳統依賴人力的生產模式已難以為繼,自動化不再是提升效率的選項,而是維持運作的必要手段。


    事實上,臺灣的製造業早已對此做出反應。目前,臺灣工業機器人的總裝機量已超過六萬臺,密度與使用效率在全球名列前茅。其中高達八成的機器人集中在製造業,尤其是在精密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工業機器手臂的佈局已「相當深,而且廣」。


    然而,這些現有的工業機器人多為執行重複性任務的自動化設備,距離具備感知、決策能力的AI機器人仍有差距。隨著產業升級對彈性、智慧製造的需求日益增高,以及服務業、農業、照護等領域同樣面臨人力短缺,發展更高等級的AI機器人,已成為解決國家根本性問題的關鍵鑰匙。


    外部壓力:地緣競爭與產業轉型的迫切性

    在全球供應鏈的棋盤上,臺灣的處境既獨特又充滿挑戰。臺灣未來的機器人市場,「勢必都是要跟中國做競爭」,但中國不僅在工業機器人的部署與應用上領先全球,更挾其龐大的內需市場、國家級的政策補貼與低廉的製造成本,在人形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突飛猛進。


    身處強鄰之側,臺灣若不急起直追,不僅可能錯失新興市場的巨大商機,更可能在現有的製造業優勢上受到侵蝕。


    更深層的焦慮,來自於臺灣過於倚重單一產業的經濟結構。半導體固然是臺灣的「護國神山」,但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始終存在風險。AI機器人產業鏈極長,涵蓋晶片、感測器、精密機械、軟體、系統整合等多個領域,恰好能與臺灣現有的半導體、ICT及精密機械優勢完美結合,使其成為最有潛力承接下一代產業火炬的候選者。


    全球催化劑:科技巨頭的登高一呼

    而這個聯盟的成立有點像是「被大哥點名」。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與臺積電總裁魏哲家等業界巨擘,都已公開表示人形機器人將是繼AI之後的下一個革命性產品。當全球AI的「大腦」供應者與最頂尖的「大腦」製造者都將目光投向了機器人的「身體」時,身為其最重要供應鏈夥伴的臺灣,若不挺身而出,整合自身力量,「好像有點怪怪的」。


    於是這股由上而下的推力,為臺灣的決策者與產業界注入了強大的動能與緊迫感,促使聯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整合、成形。


    2030兆元藍圖—聯盟的四大目標與八大應用


    圖二 : 臺灣AI機器人產業產值現況與2030年目標
    圖二 : 臺灣AI機器人產業產值現況與2030年目標

    面對時代的召喚,臺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提出了一套2030年發展藍圖。其願景是打造一個從軟體、硬體、系統整合到應用的完整國產化生態系,實現品牌輸出,並在2030年讓整體產值突破兆元大關。此藍圖由四大核心目標構成。


    目標一:國產機器人平臺(四型五款)

    這是硬體發展的核心,目標是擺脫純粹的零件供應,建立屬於臺灣的整機平臺。聯盟規劃了四種型態(四型),共計五款國產平臺。


    ? 自主移動機器人 (AMR):這是目前在智慧倉儲、工廠物流中應用最廣的類型,目標是提升其自主導航、避障與協作能力。


    ? 足行機器人:以機器狗、機器蜘蛛為代表,它們能夠克服輪式機器人無法到達的崎嶇地形,適用於工地巡檢、山區搜救等特殊場景。


    ? 人形機器人:被視為通用型機器人的終極型態,具備進入人類工作與生活環境的巨大潛力,是全球競逐的焦點。


    ? 特殊應用型機器人:針對特定場景客製化,例如履帶式消防機器人,能代替消防員進入危險火場進行滅火與偵查,是利基市場的關鍵。


    目標二:四大核心系統

    如果說平臺是機器人的身體,那麼系統就是其靈魂與神經。聯盟計畫在四大核心系統上建立本土技術能量。


    ? 決策系統:這相當於機器人的「AI大腦」,負責感知理解、任務規劃與自主學習。講者坦言,這是「我們比較弱的地方」,目前幾乎由美國的AI大模型所主導,是臺灣未來需要重點突破的領域。


    ? 驅控系統:這是機器人的「小腦與神經」,負責精確控制馬達與關節的運動。臺灣在工具機控制器方面已有深厚積累,具備良好發展基礎。


    ? 感測系統:如同機器人的「五官」,包含視覺、光達、力覺等多種感測器。臺灣強大的電子產業為此提供了豐富的零組件支持。


    ? 動力系統:即機器人的「心臟與肌肉」,包括馬達、減速機、電池等。這是確保機器人力量與續航力的關鍵。


    目標三:八大應用場景

    技術的價值最終體現在應用,聯盟規劃將大力推動AI機器人進入八大應用場景,以內需市場帶動產業發展。


    1.製造:這是臺灣目前機器人應用最成熟的領域,未來將朝向更彈性、更智慧的協作型機器人發展 。


    2.醫療:可應用於手術輔助、藥物配送、病患照護等,提升醫療品質與效率。


    3.物流:臺灣物流業發達,但機器人導入比重偏低,從倉儲分揀到最後一哩路配送,潛力巨大。


    4.農業:面對農村人力老化,可用於精準噴藥、採收、監測作物生長。


    5.照護:在長照領域,服務型機器人可協助陪伴、提醒用藥、輔助行動。


    6.餐飲:送餐機器人已逐漸普及,未來可延伸至自動備餐、烹飪等環節。


    7.救災:如前述的消防機器人,可在危險環境中替代人力執行任務。


    8.巡檢:利用機器狗或無人機對橋樑、電力設施、廠房管線進行定期檢查,確保公共安全。


    目標四:產值破兆,走向世界

    透過上述平臺、系統與應用的全面佈局,聯盟的目標是在2030年,讓整體產值從2024年的約6600億元,躍升至突破兆元。實現此目標的途徑是「用國產化來整合國際化」,先以國內八大應用場景為練兵場,擴大內需,待技術與產品成熟後,再挾品牌與整機之力,向全球市場出口。


    環伺的強敵:全球市場的競爭與威脅


    圖三 : 全球市場--主要國家的現況
    圖三 : 全球市場--主要國家的現況

    臺灣的AI機器人之路,並非一片無人踏足的藍海,而是一個早已群雄並起的激烈戰場。


    中國:規模與成本的巨龍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機器人市場,全球超過一半的工業機器人部署於此。其競爭優勢首先是「規模」,龐大的國內市場為新技術提供了絕佳的試驗場;其次是「低成本」,強大的製造能力與政府補貼,使其能以極具破壞力的價格進入市場;最後是「AI技術」,其AI發展水平僅次於美國,為機器人的智慧化提供了堅實基礎。未來,臺灣的產品勢必會與中國的低成本、大規模輸出正面對決,過去在LED、太陽能等產業的經驗,足為警惕。


    日本:精密機械的王者

    日本是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其真正的護城河在於對關鍵零組件的絕對掌控。以冷氣壓縮機為例,日本在機器人領域的控制器、高精度馬達與減速機,就是「日本的天下」。這些元件要求極致的工藝與材料科學,是機器人能否實現精細、流暢動作的核心。短時間內,任何國家都很難在這一領域超越或取代日本。這意味著臺灣在發展高階機器人時,很可能仍需仰賴日本的「骨骼」與「關節」。


    美國:AI大腦的霸主

    儘管美國在機器人市場規模上排名第三,但它牢牢掌握了整個產業鏈中最具價值的一環—AI大腦。從AI大語言模型,到設計、驅動這些模型的AI晶片與軟體技術,美國處於「無法撼動」的領先地位。任何國家要發展高階AI機器人,都繞不開美國的技術框架。這種軟體與晶片上的宰制力,使其成為產業規則的制定者。


    歐洲與韓國:各擅勝場的勁旅

    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以「耐用、穩固、紮實」著稱,特別是在汽車製造等重工業場景,其機器手臂的核心元件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而韓國則因其高度自動化的製造業,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在應用端積累了豐富經驗。


    總結來說,臺灣面臨的是一個多維度的威脅:既要應對中國的成本與市場規模競爭,又要面對日、美在關鍵零組件與核心軟體上的技術壁壘。加上全球化的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如何在這場世界級的競賽中留住並吸引人才,將是決定成敗的另一大關鍵。


    立足與困境:臺灣的產業現況盤點

    宏偉的藍圖必須建立在對現實的清醒認知之上,臺灣進軍AI機器人,手握一手好牌,但同時也面臨著明顯的挑戰,是一場優勢與劣勢並存的賽局。


    臺灣三大核心優勢 (Strengths)

    1.世界一流的半導體與ICT聚落:這是臺灣最無可取代的王牌,AI機器人需要處理大量感測數據,其核心離不開晶片。臺灣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技術與完整的產業生態系。此外,臺灣在工業電腦、伺服器等ICT軟硬體整合方面擁有數十年經驗,這種系統級的整合能力,可以順勢轉移到結構更複雜的機器人身上。


    2.深厚的精密機械製造實力:機器人的性能極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機械結構的精密度。臺灣在馬達、減速機、控制器、導螺桿等關鍵機電零組件的製造上,已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近期鴻海與東元的結盟,更象徵著ICT巨頭與傳統機電大廠的聯手,預示著產業整合的巨大潛力。


    3.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資金引導:相較於許多國家,臺灣政府此次展現了高度的決心。聯盟的成立本身就是政府大力支持的產物,政府的資金與政策支持,對於許多企業而言,是跨出轉型第一步、觸及過去無法觸及領域的關鍵推力。


    臺灣的軟肋:三大結構性挑戰 (Weaknesses)

    1.不完整的產業鏈與代工思維:儘管零組件很強,但臺灣缺乏將其串接起來、進行整機設計與品牌輸出的經驗。長期的代工(OEM/ODM)模式,讓我們習慣於滿足客戶規格,而非定義產品、引領市場。就是沒有去做整機設計跟整機輸出這件事情,這導致臺灣在建立完整生態系的競賽中,起步較晚。


    2.關鍵核心元件的進口依賴:在產業鏈的頂端,臺灣仍受制於人。例如AI機器人的兩大命脈:作為「大腦」的AI晶片,主要來自NVIDIA等美國公司;而作為「精細關節」的高精度減速機、馬達等運動元件,則高度仰賴日本進口。這種依賴性如同半導體產業需要向國外採購生產設備一樣,構成了潛在的供應鏈風險與成本壓力。


    3.人才短缺與跨領域整合困難:新興產業的發展,人才是根本。但臺灣在機器人整機系統設計方面的人才「是不足的」。過去教育與產業結構未針對此領域培養足夠人才,導致如今面臨「人才短缺」的窘境。更困難的是「跨領域整合」,機器人是機械、電子、電機、資工、材料等學科的高度融合,要找到能夠融會貫通的「通才」極為不易。而人才與整合能力的缺乏,根本原因在於「應用場景不足」,沒有足夠的實戰場域來培養人才、磨練技術。


    結語

    最終,臺灣的未來就是要將機器人產業,穩穩地建立在自身最強大的ICT與半導體優勢之上。


    透過務實地擁抱全球分工,善用「美腦日骨」,並全力發展自身無可取代的系統整合能力,臺灣完全有機會將過去數十年積累的硬體實力,轉化為新時代的智慧動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新聞
    » 金屬中心攜手建築研究所推動無人機驗證 打造智慧防災新標準
    » 臺達電子公佈一百一十四年八月份營收 單月合併營收新臺幣478.60億元
    » [SEMICON Taiwan] Renishaw精密量測引領半導體製程革新
    » ASMPT 借助 Renishaw 光學尺技術強化高性能運動控制
    » 臺達電子公佈一百一十四年六月份營收 單月合併營收新臺幣422.08億元
      相關產品
    » 泓格iSN-811C-MTCP紅外線感測模組 從溫度掌握工業製造的安全與先機
    » 凌華科技透過 NVIDIA JetPack 6.1 增強邊緣 AI 解決方案
    » 安勤推出搭載NVIDIA Jetson平臺邊緣AI方案新系列
    » 臺達全新溫度控制器 DTDM系列實現導體加工精準控溫
    » 西門子推出下一代AI增強型電子系統設計軟體 提升使用者體驗

    ?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臺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hope.com.tw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间市| 桐庐县| 红原县| 金华市| 宁晋县| 黑河市| 安多县| 于田县| 舞阳县| 满城县| 盱眙县| 宝兴县| 平远县| 朝阳县| 额济纳旗| 甘泉县| 新民市| 阳东县| 吴桥县| 凭祥市| 南溪县| 陆川县| 滦南县| 金阳县| 枝江市| 江永县| 呈贡县| 永泰县| 灵璧县| 延庆县| 洛扎县| 高安市| 龙山县| 南靖县| 鄯善县| 峨山| 滦平县| 丰镇市| 墨竹工卡县| 古田县| 宣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