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自動化市場的發展,其實已有不短的時間,而隨著時間演進,工廠自動化這名詞似乎不夠吸引市場目光,所以取而代之的,就是「智能工廠」一詞。
 |
大冢信息產品技術經理俞志杰 |
大冢信息產品技術經理俞志杰談到,工業4.0是一個近來業界熱門的話題,從第一次的工業革命,從人力轉換到機械,再轉換到電力的引用,使其設備的產能可以有所提升,到了70年代,自動化與控制概念的引進,進一步讓機器與設備的效率提升,到目前則是帶入了網絡與信息功能,思考的是如何將這些功能放進工廠里面,但綜觀這些發展歷程,重點都是在「如何提升工廠的生產效率」,所以也不用特別管所謂的1.0或是4.0
俞志杰以他自身為例表示,自己就是工廠出身,所以對于智能工廠或是工廠4.0這些名詞,特別有感觸。他直言,產業界對于智能工廠的定義與想法都不太一樣,主要是因為產品的多樣化與變化程度高,但工廠本身又必須在有限的投資與設備布局之下,來提升生產效率,在這方面,產生了些許的差異,但就大方向而言,并沒有太大的差異。
俞志杰認為,智能工廠大致上可以分為物聯網、機器人、虛擬工廠、智能設備與巨量數據等五大面向來探討。
就物聯網方面,如何將人、數據與機器設備加以串連,當數據的累積量愈來愈多的時候,這些數據就變得更有意義,如果串連的范圍更廣,就會產生更多的價值,而這也必須透過實體的數字傳感器,來減少錯誤甚至是提升整體系統的效率。而在巨量數據方面,延續了物聯網所需要的傳感器,隨著傳感器的數據收集,傳感器數量的增加,所以數據庫會愈來愈龐大,所累積的數據量轉化成有價信息,對于未來的工廠效率的提升,會有實質上的幫助。
至于在虛擬工廠的部份,則是在工廠尚未進入建置階段前,就能事先了解工廠的建置甚至運作狀況,并減少實體建置所耗費的成本與時間。智能設備著重的,則是源自于各類技術的不斷演進,有助于自動化能力的提升,對于現場實時制程的調度與反應,可以馬上反應。而在機器人方面,就是能減少傳統人工可能造成的錯誤,再加上未來人力有可能會減少,這對于工廠未來的運作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