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穩定用電量需求,臺電分分秒秒都須維持電力系統發電與用電量及電網頻率的動態平衡,過去遇突發電力變化多由大型發電機組救援,臺電于今年7月電力交易平臺揭牌、召集民間投入供電資源行列,臺電今(15)日舉辦「電力交易平臺啟用典禮」,臺電公司董事長楊偉甫、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與交易平臺參與業者等各界人士共襄盛舉,宣告電力交易平臺邁入正式營運,這是臺灣電力轉型的劃時代里程碑。電力交易平臺參考美英澳等先進國家電力市場架構規劃,先導入輔助服務交易,吸引民間分散式電力資源投入電網,透過電力交易市場運作創造電力共享經濟,試營運近1個月已貢獻近8000MW-hr(百萬瓦-小時)輔助服務容量、交易金額逾400萬元,未來商機潛力上看百億元。
 |
臺電公司今舉辦電力交易平臺啟用典禮,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左五)、臺電董事長楊偉甫(中)、經濟部主秘陳怡鈴(右五)等人與業界代表合影。 (攝影/陳復霞) |
因應再生能源持續增加,為兼顧能源轉型及全臺穩定用電,臺電自2014年起即以既有發電機組進行內部電力競價試驗,并因應2017年公告的電業法,積極規劃設立電力交易平臺;2019年推出「非傳統機組參與即時備轉輔助服務暫行機制」,共84.2MW民間電力資源投入,2020年則攜手民間企業打造「亞洲首例」電力頻率調整儲能系統(AFC),如同「虛擬電廠」,1秒可提供15MW電力,陸續驗證并確立分散式電力參與電力交易的可行模式。
臺電公司董事長楊偉甫指出,臺灣是獨立電網,電網穩定維持須自給自足,既有供電以大型發電機組為主,隨著電力交易平臺誕生,將原本即建置于民間的電力資源引入電力市場,透過交易提高其附加價值,如民間傳統發電業者、自用發電設備設置者、用戶側需量反應(可配合調整用電者),及并網型儲能設備業者等多元分散式的民間電力資源,均可參與電力交易平臺,經過競價模式提供輔助服務,共同協助全國電力系統穩定,同時可借此獲得服務收益,打造「電力共享經濟」,商機粗估上看百億規模。
經濟部主任秘書陳怡鈴表示,因應氣候變遷、碳排放要求及用電需求攀升等,已無法依賴傳統的電力配度及既有措施,納入民間電力來源,能夠降低系統風險,帶動電力使用穩定及安全,期待未來能采取多元化、分散式的新商業模式,建立公開、透明及公平機制。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交易平臺是重要的里程碑,為整合各個不同資源的供需中心,找到最佳電力供給及供應最佳調度比,他認為視既有條件來取舍,決定承載順序是必要的,利用市場機制找出優先順序,而工研院未來也將參與平臺推動資源,包括技術驗證和儲能技術,以及將可能的資源引入其中。
臺電公司電力調度處處長吳進忠說明,電力交易平臺首先導入日前(Day-Ahead)輔助服務市場,于前一天針對隔天的電力需求量進行競價買賣,臺電每月依實際調度的電力容量及服務品質結算服務費用給參與業者。7月試營運至今,已有大同、臺達電子、安瑟樂威與漢翔航空等4家業者完成相關能力測試,正式成為合格交易者并開始投標、競價及線上運轉,共14MW儲能設備參與調頻備轉服務市場;其中大同、臺達電子及漢翔航空采取儲能模式,安瑟樂威則用戶負載虛擬型態。另有1.4MW、1.6MW分別參加即時、補充備轉服務市場,累計17MW民間電力資源參與,試行交易總交易量至今已接近8,000MW-hr,交易金額超過400萬元。
電力交易平臺日前輔助服務市場包括調頻備轉即時備轉及補充備轉等3大項目,由于具有即時、彈性特點,可協助每日電力供需平衡調節,確保電力系統維持正常運作,除了已實際參與的業者,目前還有3家業者共申請14.9MW參與量,正進行相關測試,例如中華電信著重于GPS儲電,慧智用醫院自主發電機,鎮江電力采用負載虛擬型態,皆是非傳統電力輸送方式,另有數十家潛在業者詢問準備中。
楊偉甫表示,臺電預計明年啟動「備用容量市場」交易,除了以臺灣電力公司為主要電力供應來源,在電力需求時,可整合其他民間的電力來源,包括自用發電設備來配合調整用電量,加入民間備用容量供給,可透過平臺自由交易或媒合,讓多元化電力來源能夠長期維持供電穩定安全。
此外,對于12月18日即將出爐的核四公投結果,是否會影響啟動程序?以及影響到臺電明年度的電價調漲?楊偉甫表示期待電廠順利完成,后續才會考慮「分年攤提」到電價,至于明年度電費調漲程度則依循政府決策來進行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