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業設廠之初,每條生產線、每座廠房的產能、良率均已設定,但在人為操作下,這些設定難免會產生偏離,此時廠管人員就必須請當初建廠的系統業者對設備進行微調,以免因微小的誤差產生巨大損失,如此一來,自動化系統內的智慧功能也方可見效。
同樣是1%的良率,在資本密集的大型制造業與中小企業財務報表中,差距可能是數億至數十億新臺幣,原因無他,松緊不一的資源投注與承載,讓生產設備背負財務壓力也就有所不同。
自動化概念的深入,讓臺灣制造業者在新廠房興建前,便須對各式不同業者進行整合、發包,廠房的自動化并非只要買入自動化生產設備,安裝后即可上線運作,廠房中的生產流程安排、動線設計乃至于土木建筑、機電都會影響產出、良率,經過不同廠商協調溝通,這些異系統整合完成后,會產生包括產量、良率、資源消耗等各式設定值,只要能夠滿足這些設定值,即可達到系統廠商所設定的該廠房最佳化制程,而若未達設定數據,在資產密集的情況下,每一微小數據都會產生巨大的財務變化。
...
...
另一名雇主 |
限られたニュース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訪客 |
10/ごとに 30 日間 |
読み取れません |
付費下載 |
注冊會員 |
無限制 |
10/ごとに 30 日間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0/ごとに 30 日間 |
付費下載 |
金卡會員 |
無限制 |
無限制 |
特別割引 |